top of page

AI監控 水產養殖走向AI-IoT智慧化物聯網 智慧監控管理

已更新:2021年11月16日




工研院自八年前起透過微感測回授控制技術,協助業者朝智慧水產養殖升級,從一開始的石斑魚養殖溶氧量偵測,到現在發展出可運用在多參數養殖池的環控系統、水質微氣候等聯網感控技術,逐步走出台灣智慧化水產養殖的永續之路。

水產養殖不易,最大挑戰是常受到環境氣候與池水藻相變化而影響水質,尤其是水中溶氧量可說是掌握魚群的生死關鍵,一旦不足就可能導致魚群死亡,甚至引發整池滅頂的重大經濟損失。

坊間養殖業者常見的做法是全天候24小時開啟水車,透過持續打水增加水中溶氧量,此舉卻也導致養殖業者的電費總是居高不下,「有賺錢的話或許牙一咬就付了,不過要是遇到市況不好、賠錢的時候,實在是雪上加霜。」

工研院2011年起開發第一代的智慧養殖水質監測系統,希望協助養殖業者進行水中溶氧量即時感測,只要偵測到數值即將低於設定殖,感測器就會即時傳送警示訊號並啟動水車,讓養殖池隨時保持足夠的溶氧量,不僅省電也維護魚群的健康及活動力。

研發團隊後續在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的協助下,也逐步開發更全面的智慧養殖水質感測模組,現在可偵測包括酸鹼值、鹽度、水溫及ORP(氧化還原電位)等水質檢測標準,並根據數據的分析提供增氧、換水或是投餵飼料多寡的養殖建議,而配合的養殖業者也從石斑魚擴大到虱目魚、白蝦、文蛤及台灣鯛等,為台灣的水產養殖注入嶄新科技力。


相關產品推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