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水產養殖 池塘水質調控技術 智慧水產養殖物聯網技術應用

已更新:2021年11月16日

摘要:

從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方面介紹水產養殖池水質調控技術,以期為改善池塘水質、提高養殖效益提供參考。


池塘水質的好壞是決定池魚能否健康生長和獲得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高密度精養魚塘,如果水質管理不善,長期不加水、不換水、也不采取水質調節措施,就容易導致池水水質老化,導致池水缺氧、有害物質含量升高,、造成池魚泛塘和暴發魚病,輕則抑制池魚的生長,重則引起魚類集體死亡。因此,做好池塘水質調控的工作成為養殖者最為關註的問題,是加快魚類生長、減少病害發生、提高餌料利用率、取得穩產高產的關鍵。現將水質調控技術介紹如下:


1. 溶解氧 :

  1.1 來源

  溶解氧是水產養殖動物的生命要素。水產養殖動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氧氣,缺氧可使其浮頭,嚴重缺氧還會造成水產養殖動物死亡。魚蝦蟹類水產養殖動物的養殖水域溶解氧應保持在5~8 mg/L ;至少要保持在 4 mg/L 以上。

輕度缺氧魚蝦雖不至死亡,但出現煩躁、呼吸快、且生長速度會變慢;水中的溶解氧過高會引起魚蝦患氣泡病。水中的溶解氧約90%是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的。

  1.2 變化規律

  淩晨池水各個水層的溶解氧差距不大。陽光出現後,水上層和下層溶解氧量差距越來越大,15∶00—16∶00 差距最大。日落後,水上層和下層溶解氧量差距越來越小,凌晨 2∶00—5∶00 差距最小。造成水上、下層溶解氧不同的主要原因在於水的密度與水溫變化的關系,引起池水上下對流。白天由於陽光照射的緣故,水上層溫度不斷升高,上層水密度不斷減少,造成上下水層對流困難,上層高溶解氧難以到達下層或底層;而當太陽落山後,水上層溫度不斷降低,上層水密度不斷增大,使得上下水對流加劇,上層高溶氧量很快到達下層或底層。

  1.3 增氧機的合理使用

  一般增氧機開機原則:

一、是在晴天中午開,傍晚不開。

二、是陰天清晨開。

三、是連綿陰雨晝夜開。

四、是魚類主要生長季節堅持每天開。

五、是半夜開機時間長,中午開機時間短。

六、是施肥、天氣炎熱、增氧機負荷面積大,開機時間長;不施肥、天氣涼爽、增氧機負荷面積小,開機時間短。


善用 IoT 智慧開關,進行遠端遙控;控制增氧水車開關。


2. pH值 :

  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標。水的pH值(酸堿度)是水質的重要指標,海水養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淡水養殖pH值一般控制在6.5~9.0。

pH值過高或過低,對水產養殖動物都有直接的損害,甚至會造成死亡。pH值低於6.5的水可使水產養殖動物的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載氧的能力,造成水產養殖動物自身患生理缺氧癥。盡管水中的溶解氧較高,但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仍常浮頭。pH值過高的水,則可能腐蝕魚蝦鰓部組織,使魚蝦等大批死亡。


3. 氨氮

  3.1 來源

  水產養殖中的氨氮主要來源於餌料、水產動物的排泄物、肥料和動植物遺骸。氨對水產動物的毒害依其濃度的不同而不同,在 0.01~0.02 mg/L 的低濃度下,水產動物會慢性中毒,抑制其生長;在 0.02~0.05 mg/L 的濃度下,氨會和其他造成水產動物疾病的病因共同起到加成作用,而加速養殖魚蝦死亡;在 0.05~0.20 mg/L 的高濃度下,會破壞水產動物的皮、胃、腸道的黏膜,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在 0.2~0.5 mg/L 的致死濃度下,水產動物會急性中毒而死亡。

3.2 變化規律

  分子態氨(NH3)對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具有很強的毒性,可抑制其生長、損害鰓組織,加重魚病。氨氮的含量隨水溫與pH值而改變。水溫升高時,氨含量增加;pH值愈大,氨含量愈多。

大多數養殖魚類對NH3耐受水平,在短時間內為 0.6~2.0 mg/L ,但達到 0.1~0.3 mg/L 已經可使魚產生應激反應。

  3.3 防止措施

  防止養殖水體中氨氮濃度過高的措施有:一是在養殖初期嚴格清塘、清淤;二是根據水體的實際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養密度;三是選擇合適的餌料,合理投餌,避免餌料浪費和殘餌積累、腐敗變質,引起水質惡化;四是養殖初期肥水的時候註意有機肥的使用量;經常開動增氧機,促進餌料的自然轉化,減少積累;五是養殖中後期,使用適量的沸石粉改善底質,吸附氨氮,降解有機物;六是為了防止養殖水域中的非離子氨過高,除了要定期檢測水中氨的指標外,還要及時清理排除養殖水域底層的汙垢及水產養殖動物排泄的糞便等。

4. 亞硝酸鹽

  4.1 來源及危害

  亞硝酸鹽同樣是引發魚病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氨在轉化為硝酸鹽的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在氨轉化為硝酸鹽的過程受到阻礙,中間產物的亞硝酸鹽就會在水體中積累。

亞硝酸鹽對魚蝦的毒性較強,作用機理主要是使魚類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下降,亞硝酸鹽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轉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失去和氧結合的能力,一般稱為“褐血病”。

此外,很多池塘出現魚蝦厭食現象,亞硝酸鹽過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當亞硝酸鹽濃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蝦類往往出現厭食的現象。一般應將水中的亞硝酸鹽控制在0.1 mg/L以下。

  4.2 防止措施

  防止養殖水體中亞硝酸鹽濃度過高的措施有:

一、是排換水,最好是排底水、汙水,主要是降低亞硝酸鹽濃度和排出部分垃圾。

二、是定期清除池底的淤泥,減少池中的有機物,從而也減少了有機物分解產生氨後而形成的亞硝酸鹽,特別對在黑土、草炭土上修建的魚池,更要註重清淤改造。

三、是合理使用增氧機,不能單純把它當成“救魚機”,通過增氧機的攪動,可以使水體中的遊離氨態氮釋放出來,減少產生亞硝酸鹽的因素。

四、是選擇利用率較高的環保型飼料,降低飼料系數,減少廢物的排放,有利於改善水質。

五、是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硝化細菌、放線菌等微生物制劑,通過微生物分解亞硝酸鹽。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