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智慧水產養殖 斑節蝦 ( 明蝦 ) 養殖技術 Smart ARGI Tech

已更新:2021年11月13日


匯元科技  IoT 智慧水產養殖 Smart ARGI TECH
匯元科技 IoT 智慧水產養殖 Smart ARGI TECH

斑節蝦(Penaeus monodon)俗稱鬼蝦、草蝦、花蝦、竹節蝦、斑節蝦、牛形對蝦,聯合國量農組織通稱大虎蝦(Black Tiger Shrimp),體被黑褐色、土黃色相間的橫斑花紋。為當前世界蝦類中養殖面積和產量較大的對蝦養殖品種之一台灣、海南俗稱草蝦、角蝦;在廣東等地稱其為花蝦。

明蝦個體大,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適合鹽度較高地區養殖,耐高溫及耐乾能力強,適合鮮活蝦出售,售價較高,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養殖對象。

自然海域中捕獲的野生斑節蝦最大體長可達33厘米,體重達500克~600克。蝦苗在池塘養殖80天~100天,體長可達12厘米~13厘米,體長日均生長0.1厘米~0.15厘米,體重達25克左右。每公斤蝦可達40-60尾,一般畝單產100-200公斤,1年可養兩造。斑節蝦雄蝦壽命一般為一年半,雌蝦壽命大約兩年。


斑節蝦喜棲息於沙泥或泥沙底質,一般白天潛底不動,傍晚食慾最強,開始頻繁的覓食活動。雜食性強,對飼料蛋白質的要求為35%~40%,貝類、雜魚、蝦、花生麩、麥麩等均可攝食。


斑節蝦屬廣鹽性,其合適鹽度為10-33‰,可適鹽度為5-45‰,可耐受鹽度為0.2-70‰。

斑節蝦對鹽度的適應範圍為5~25‰,而且越接近10‰生長越快。泰國的養殖戶經過淡化後,斑節蝦可以在5‰的鹽度的池塘中順利養成。

適溫範圍為14℃-34℃,最適生長水溫為25℃-30℃,水溫低於18℃以下時停止攝食,水溫只要不低於12℃,就不會死亡。




一,蝦苗的選擇


優質蝦苗是養殖成功的基礎,養好一造蝦,50%是選好苗,因此要嚴格抓好進苗關。

在蝦苗生產過程中,由於雌蝦、卵的質量,以及育苗技術、餌 料、病害等多種原因,會使同一批蝦苗體質有強弱的差異。養蝦要取得高產,選擇健康的蝦苗是重要的環節。台灣斑節蝦育苗,通常是分兩種規格的苗出售,即紅筋蝦苗(P10~P15,體長 1.2厘米以上)和黑殼苗(P15~P20,體長1.3厘米以上)。

購苗前對蝦苗選擇觀察的要點:蝦苗大小較一致,個體差異不要太明顯。不攜帶病毒,弧菌數在安全範圍內的蝦苗,切莫貪圖便宜隨便進苗。

鏡檢蝦苗,體表光滑無污物、寄生蟲附著,蝦苗體表及附肢清潔,無污物及寄生物,體形正常,無畸形,附肢完整。健康的黑殼苗的第一觸角,其兩條小觸鬚是併攏的,偶爾分開一下, 試探後又合併。

若見該兩條觸鬚經常分開成『V』形,甚至無法併攏者其健康度比較差。

黑殼苗的每一腹節都較長,為較好的蝦苗,在其後養成時生長快,而且蝦體能長得較大。反之,若每 一腹節短者,為較差的蝦苗。

黑殼蝦苗的尾扇,至少要能在游泳前進時,經常張開呈扇形,張開的程度愈大,表示蝦苗的生長度較好。從紅筋苗到黑殼苗時(P12~P20)正是蝦苗開始長肌肉的階段,可以用肉眼觀察其尾部肌肉的飽滿度,判斷蝦苗是否充分發育。

一般黑殼苗已有附壁行為,若用水瓢撈起蝦苗,它會很快向瓢邊游去,緊靠瓢邊靜止不動。若有多數蝦苗仍喜歡於瓢中游泳者,則屬生長不夠理想或健康較差的蝦苗。也可以將蝦苗舀在白瓷盆中,吹動水面,流動水中蝦苗應有逆水的表現,即逆水性,速度愈快,蝦體愈健康,其尾扇張開程度較大。則體質健康,反之則差。選擇有較大規模、技術力強、質量過硬、信譽度好的苗場培育的種苗。


取樣檢查蝦苗時,宜取曝氣孔部位的蝦苗,而不要取育苗池四周的蝦苗,因為健康的蝦苗通常攀附在池邊,而一些體弱者則漂浮在曝氣孔四周,所以如果檢查曝氣孔四周的蝦苗是健壯的話,則該池蝦苗的活力應該是比較好的了。

選購蝦苗時一定要選擇健壯的蝦苗,全長1.2厘米以上 者成活率高。據試驗,斑節對蝦苗全長0.6厘米以下,一般成活率10%以下;蝦苗全長0.8厘米,成活率為15%左右;全長1.2 厘米以上的蝦苗,成活率50%左右,高者可達80%~90%;1.3 ~1.4厘米蝦苗,成活率達到75.2%~96%,可見蝦苗的大小與 成活率密切相關。


二,蝦苗的暫養


暫養(分段式養殖):即蝦苗先在小的蓄養池放養一個月左右,蝦成長至250-300頭左右時再移入養成池(二段式養殖),亦有再經中間養成池者,蝦成長至80-100頭時再移入養成池(三段式養殖)。利用分段式養殖有數個優點:


(1)、可充分利用蝦池空間,蝦池未收成前即可購入蝦苗進行放養。

(2)、縮短蝦池養殖期間,避免因池底污染產生病害。

(3)、因水處於良好狀況及環境改變易促成脫殼成長。

暫養池可以是單獨池養,利用面積較小的養成池(3~5畝), 但大多數是在大養成池一角築壩;或用40~60目篩絹圍攔分隔成一口小池,作為暫養池。

暫養池放苗量視池的放苗量而定,一般每畝放苗5萬~10萬尾。培育時根據蝦苗的攝食情況,每天餵鹵蟲、糠蝦、切碎的小雜魚或絞碎的小貝類肉等,也可以投以配合飼料。

第一星期不加水,以後每天加水約10厘米。加滿水後,每天換水1/5。一般經過20~30天精心培育,蝦苗長成3厘米左右時,可放入大池養殖。暫養期間的成活率一般為60%~80%。


2,蝦苗的放養


放苗時水質要求


(1)、水位120cm以上為好,水色呈黃綠色,透明度 30cm-40cm,肥而嫩爽,池水中基礎餌料生物較豐富。這樣的水質不會因放苗而迅速轉清及滋生絲狀藻類。

(2)、水溫:最適28-30℃。

(3)、PH值:蝦池PH值最適在8.0-8.6之間,不應低於7.8、不高於9.0為好,與育苗池PH相差不超過0.5。

(4)、鹽度:蝦池鹽度控制在 25-35 ‰之間,不低於 12 ‰為好,與育苗池鹽度相差不超過5 ‰。

(5)、放苗密度:投放的蝦苗規格以1~1.5cm為佳,放苗密度為5~10萬尾/畝。

(6)、放苗時的注意事項:

a、放苗前要先進行試水,放養時間應視天氣而定,悶熱時及大雨後不宜放養,天晴日暖時,在上午8-10時或傍晚放苗較為適宜。

b、放苗操作在放苗前需測定養殖池的水溫和鹽度,避免與育苗池的水溫和鹽度相差太大而引起死亡。蝦苗放養時,低鹽差不要超過10,高鹽差不得超過5,苗袋內的水溫和池塘內的水溫溫差不宜超過2℃最好事先測量,並做到馴化工作要準確。

c、若水溫差異較大時,可將裝有蝦苗的袋子直接放入養殖池中,待其水溫達到平衡後,再放苗;若鹽度相差較大時,可將養殖池水灌入蝦苗袋中,片刻後再倒出,再灌入,重複數次,直到蝦苗能適應養殖池的鹽度後再放苗。

為安全起見,可先放出一小部分蝦苗看其是否適應養殖池的水質,適應的蝦苗很快就潛入池底,而不適應的蝦苗則在水層表面漫遊。若發現蝦苗不適應時,必須馴化到適應後才能放養,以免造成損失。

d、在蝦池上風口水較深的地方順風放苗,放苗前2 小時應開打氧機攪活水體,同時可投放應激類產品;如 VC、葡萄糖類。

(7)、放苗後逐步把鹽度控制在12-16‰(比重1.010-1.012)範圍內,防止鹽度劇變。




三,成蝦養殖


經過暫養的蝦苗規格達到3公分以上,就可以轉入成蝦養殖池塘進入成蝦養殖了。斑節蝦養殖的養成階段時間短,當前台灣地區一年養殖兩造,一般第一造在80天即可收成。


(一)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池塘條件


場地選擇養蝦場地應選擇在潮流暢通,無工業污水污染,鹽度8‰-30‰, PH7.8-8.7,溶解氧 5毫升/升 以上,硫化氫測不出,銅、汞、鋅等有害物質濃度符合國家規定的漁業標準,餌料生物資源豐富,交通方便,電力供應正常,地勢平坦,底質為泥沙,施工方便,海淡水供應充裕,排洪暢通的地方。


蝦池建設養蝦池應建成長方形,長寬之比為5:1 ~ 8:1,潮差式精養土池,每口池面積以2-15畝為宜。

每口蝦池要設排灌水閘,閘門寬度1.0-1.5米,每個閘牆設三道閘槽,中間槽安裝閘板,內外槽安裝閘網,閘底低於池內最深處,以便排淨池水,有利於清池和收蝦。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米。


2.池塘清整


(1),清池消毒新挖的蝦池,應及早放水浸泡,待池中的pH值穩定後再消毒;而對於舊蝦池,則在收蝦後,就應將池內積水排淨,封閘曬池,並清除池中污泥和雜草,每造收完蝦後,把塘水排乾,讓太陽曬至塘底龜裂,原則上保證曬塘時間不低於30天,徹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機物、塘壁藤壺等。


(2),放養前一個月,每667m2用生石灰70~100kg,將其均勻分布於塘底,有淤泥的地方可多放一些,進行翻耕,暴曬。消除病害中間宿主棲身之所。消毒生石灰同時也可以增加養殖水體鹼度。


(3),進水至20~30cm。採用氯製劑進行池底消毒,漂白粉濃度為20g/m3,全池潑灑清塘藥物殺滅魚、蝦、蟹卵、細菌、病毒等。


2 養殖用水準備


養殖用水最好餵為沙濾井過濾海水,利用潮汐自然納水需要在進水口使用60-80目的過濾網,以避免敵害生物及受精卵進入池塘。放苗前15天加水100cm-120cm左右,接著用有效氯濃度為5—10g/m3氯製劑對水體消毒。 2-3天後選擇晴天上午進行施肥,培育基礎餌料。剛抽上的地下水重金屬和氨氮含量都較高,要曝氣10天以上,並用漂白粉消毒殺菌後才可以開始培水。基礎餌料生物培養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放養蝦苗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蝦池水色以淺褐色為最佳。蝦苗放養10-20天內,主要餌料是枝角類、橈足類、硅藻等浮游生物,所以培養好基礎餌料生物是提高蝦苗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的一個重要技術措施。


肥水可以按每667m2選用有機肥類結合白雲石粉15kg。以後每3-5天視池水水色和浮游生物量進行追肥,保證有豐富的基礎餌料生物。少用無機速效肥,因為無機肥起水快但難維持。在肥水的過程中,一般將無機肥,有機肥,微生物製劑等配合使用,前期3-5天施肥一次,後期7-10天施肥一次。以透明度25-30 厘米為佳。蝦苗及幼蝦階段的水色控制應以穩定為原則,最好能保持黃色或淺褐色。 培養水體中的有益藻、菌,要保證培好水體中的藻類等,並等到水體各類理化指標維持穩定才準備放苗。


(二)蝦苗的放養


放苗密度要根據池塘的條件,水域環境和管理水平來確定,一般水深1.2米左右的每畝放苗2萬-3萬尾,換水條件好的高位池可適當提高密度,每畝可放苗3萬-5萬尾。放苗要選擇晴朗天氣,水溫穩定在25℃左右時放苗。放苗時先將苗袋放入池內浸15-20分鐘,使袋內水溫與池塘水溫差不超過2℃,鹽度差不超過5‰。放苗不要集中一個地方,可在池塘四周深水處放苗,放苗後潑灑葡萄糖、維生素C防止應激。


放養的注意事項同暫養蝦苗的放養。


(三)水質與底質的調控


養蝦首先要懂得養水,這是養蝦成功的基本功底。保持良好的養殖用水條件能保證斑節對蝦正常食慾,降低餌料係數,提高生長速度,水質的管理主要手段是定期對養殖池水和底質的各項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進行監測,變化較快的指標每日監測。


1,水質基本要求


pH可作為池水好壞的指標,養殖中後期宜為 8.0~8.8,日波動小於 0.5。溶解氧含量應以早 6: 00前測不低於 4mg/L為佳。蝦池鹽度控制在 15-25‰之間最為適宜,過低:蝦體殼薄、藍色個體偏多以及易生寄生蟲等;過高:殼厚、蛻皮頻率偏低生長慢,總鹼度100 mg/L以上,亞硝酸鹽含量低於 0.02mg/L;氨態氮含量低於 0.3mg/L。


2,水色變化適時調控


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質和量的綜合反映。如何維持好一個良好的水相直接關係到養殖成敗。養殖斑節對蝦的池塘,理想的水色應是由綠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黃綠色或茶褐色。斑節蝦養殖過程中,忌水色突變和絲狀藻過度繁殖。特別是:

(1)、前期或過於渾濁而小於20cm;池水顏色顯著變暗,無機懸浮物的數量增加;

(2)、池塘水面出現穩定的泡沫,此時應有意識的提高水位,少量多次的添加用水,對於穩定水相及防止絲狀藻類的大量繁殖有積極意義;

(3)、養殖中後期,池水應處於高水位,平均水位高於 160CM 為妥,進水以排污補水為宜,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養殖後期,可據以下情況適量換水:

① pH日波動幅度大於 0.5, pH<7或 pH>9;

② 池水透明度大於 50cm 沫,有機物多而耗氧量增加;

(4)、蝦體浮頭,池塘底質發黑;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 35cm~45cm。

另有一種情況就是後期常會有池塘出現藍藻水,藻華盛行,會出現越換水越濃的情形,這期間應有選擇的用些可抑制或殺滅藍藻的藥物加以使用,再結合換水效果會更好。


3,改善池底,合理使用底改產品。


對於斑節對蝦而言養蝦就是養底,斑節對蝦底棲息習性較為明顯,所以底質的好壞直接決定養殖的成敗,對於底質的處理就顯得至關重要。由於斑節對蝦有鑽底的習性,土塘養殖的斑節對蝦比水泥池和地膜池養殖的斑節對蝦更容易出現黃鰓、黑鰓和爛鰓病,所以養殖到中後期要特別注重改底,定期使用一些底改產品,以防止出現黃鰓、黑鰓等病害。養殖過程中其它常見病害是白斑、纖毛蟲、斷須等。白斑病發病原因複雜,病毒性難以治癒,一般以預防為主,注重管理好水質,儘量做到消滅病原。


4,適量補充營養鹽類,保持水質穩定


要保持蝦池水質穩定,需要經常調節養殖水環境營養鹽類的平衡,補充水體中鈣、鎂、磷的含量。每10-15天全池潑灑2-3 g/m3磷酸氫鈣1次,特別是鹽度高的水體,可補充水體可溶性磷;20g/m3白雲石粉1次,補充Ca、Mg離子,還可增加水體酸鹼變化的緩衝能力;1-2 g/m3碳酸氫鈉1次,以調節水體總鹼度。若突降暴雨或持續陰天引發pH值降低至7.5以下,則全池潑灑生石灰每667㎡5-7公斤,可迅速提升pH值。沸石粉等灰類的定期使用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有吸附淨水的功效外對於補充鹽類穩定水質也是大有裨益。


5,保證溶解氧


溶氧是養蝦的中心,是決定養蝦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充足的氧氣是水質穩定及蝦快速生長的必要條件。溶氧豐富,各種生物能夠存活,水中的碳酸鹽等緩衝體系才能穩定,氧化還原電位高,水體有害還原性物質,如氨、亞硝酸、硫化氫才能減少,同時蝦攝食能力加強,消化率提高,能量代謝利用率也高,並抑制致病細菌(如常見的氣單胞菌)的繁殖。因而創造立體式的增氧模式和不定期地使用液態、固態增氧劑,保持充足增氧,有利於對蝦健康生長。斑節對蝦池水溶氧量不低於3mg/L為了保證在養殖過程中有足夠的溶氧,應根據天氣、水質、底質及水化條件,合理的開啟增氧機和使用雙氧水、過氧化鈣等增氧劑,保持蝦池(特別是池底)溶氧充足。所以保證充足的溶解氧不但是生長需要,對於增強抗病能力也至為關鍵。


溶氧不足怎麼處理,重點抓好幾項重點措施:


(1)機械增氧化學補氧。合理使用增氧機和合理使用增氧劑。化學增氧劑主要有過碳酸鈉、過氧化鈣和過硫酸氫鉀複合鹽。


(2)防止倒藻,發生倒藻時水體中的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品種立即產生很大的變化。首先是溶氧下降,二氧化碳增加,pH值迅速下降;其次由於大量的死藻分解,除了會加大氧的消耗外還會產生氨氮和亞硝酸鹽;再者是水中的原生動物會大量繁殖,反過來又會抵制藻類的生長。


(3)應對異常氣候,持續降雨、刮颱風對蝦容易發病和缺氧,主要是異常氣候的誘發作用導致氣候環境條件異常、會引起鹽度、水溫、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劇變,池底污染泛起,這種環境的突變,很容易引起對蝦不正常脫殼,對蝦脫殼時耗氧很大,又是病源侵入時機,為細菌病毒提供乘虛而入的機會。必須採取應急措施補充碳源和氧源;

一、是潑灑葡萄糖補充碳源,加潑維生素C抗應激;

二、是晚上潑灑過氧化鈣或過硫酸氫鉀複合鹽補充氧源;

三、是潑灑硬殼素,從水體中獲得鈣磷等微量元素,縮短甲殼的硬化過程,緩解各種軟殼症狀。


水質的好壞是養蝦成敗的關鍵,在養蝦過程中應時刻注意水質的變化。觀測水質可以用透明度來做標準。在幼蝦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25-35 厘米,幼蝦以後應在35-45 厘米,若蝦體達到8-10厘米時,透明度小於30厘米,一周內就有可能出現黑鰓病。


1、經常換水換水量和換水時間應根據水色的變化、透明度、蝦外殼及鰓部的清潔度及底質的污染程度來決定。


2、調節鹽度在淡水源充足的地方,為使斑節對蝦生長快速而舒適,應根據蝦的不同生長階段來調節鹽度。


3、改良水質有條件的養蝦場還可以使用水質改良劑如過磷酸鈣、微生物製劑、光合菌類等來改良水質,以吸附或分解池底的有機質,減少氨等有毒氣體的危害。


(四)餌料投餵


可視放苗密度決定投料次數,一般一日投四次,由於受日水質變化影響,多選擇白天兩餐多投,早晚兩餐少投。這樣可滿足生長需要又可結合水質條件情況。


(1)餌料選擇


斑節蝦對飼料要求比較高,一般選擇優質配合飼料。優質配合飼料不僅提供充足蛋白質和胺基酸,保證對蝦的正常生長,而且有利於對蝦的消化吸收,一般投料後1-2小時基本完成攝食與消化。餌料選擇不應單以蛋白含量作為標準,而應以質量穩定為好。


(2)投餌頻率。


放苗後,不用急著投料,一般可以等到3天後,對蝦慢慢適應水體環境才開始投料。斑節對蝦屬於對飼料蛋白需求比較高的一類蝦,也有專門的斑節對蝦配合飼料。


早期7天投料2餐,上下午各一次, 0#料0.5kg/10萬尾,輔以投餵豐蟲,0.5kg/10萬尾一次每天, 8天-15天投餵1#料,每日三餐,6:30投餵餌料量為30%,12:00為40%,19:00為30%。 16天後:改投餵4餐, 6:30,11:30,17:00, 22:00,(料量比例分別為20%、 30%、 30%、20%)。


日投餌量(配合飼料)等按每尾體重來計算。1g-5g體重規格,投餵量為對蝦總體重的 7-10%,5-10g體重規格,投餵量為對蝦總重量的4-7%;10-20克體重投餵量為對蝦總體重的3%-4%。這些投餵量只能作為參考,具體投餵量還需要參考,天氣,水質,對蝦的攝食狀況進行適當調整。


(3)投餌技巧


日投飼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對蝦的健康和活動情況等靈活掌握。前40天難以通過觀察網測料,一般以下餐檢查餌料台不留殘餌為原則,能掌握在投飼後2.5-3小時內吃完為佳;中後期測料可掌握在1-1.5小時內為好。投餌後1.5小時有70%以上對蝦達半飽胃或飽胃,蝦又沒有群游覓食,說明投餌適量;若所投的餌料很快攝食完,池蝦還大量群游,空胃殘胃超過30%時,說明投餌不足,可在池邊設置幾個小料台檢查攝食情況。


天氣悶熱或有雷陣雨時,可少餵或不喂,這樣可以降低飼料係數和減輕水體的污染壓力。提高對蝦免疫能力和抗應激能力。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3‰,生物酶活性添加劑2‰,維生素C5‰,維生素E3‰,連續餵5天,每天餵2餐;高溫季節添加大蒜素2‰-4‰,同時每667㎡潑灑維生素C 300g、葡萄糖500g。也可以枯草芽孢桿菌等有益菌與配合飼料混合攪拌均勻再進行投喂,對腸道進行保健,減少腸道疾病的爆發。


(五)日常管理


每天觀察對蝦攝食活動及生活環境的變化情況2次~3次,觀察水體和池底顏色、氣味,檢查活動狀態和攝食情況,每隔15天對池蝦的成活數及體長、體重進行測定,觀察對蝦蛻殼生長是否正常。定期測量池水水溫、比重、ph值、透明度、溶解氧等理化指標,並做好記錄,以便監控調節水質,維持池水ph值8.0~8.5,水溫25-30℃,鹽度8-15‰,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60厘米,水色淺綠色或黃綠色,並保持對蝦良好的生存生長環境。有條件的蝦場,可使用水車式增氧機增氧,使養蝦獲得高產、高效。


五,病害防治


由於斑節對蝦生長過程中病害較多,對蝦養殖成敗的關鍵在於對蝦病害的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由於養殖水體污染、氣候變化、苗種質量下降等原因,斑節對蝦病害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固著類纖毛蟲病


症狀:固著類纖毛蟲病出現在對蝦生活的各個時期,是斑節對蝦養殖過程中最易發現的病狀,病原多為纖毛蟲類,附著數量不多時,肉眼看不出症狀,危害也不嚴重。在宿主蛻皮時就隨之蛻掉,但數量很多時,危害就非常嚴重。附著的部位是對蝦的體表和附肢的甲殼上及成蝦的鰓上,甚至眼睛上。在體表大量附生時,肉眼可見有一層灰黑色絨毛狀物。在幼體最常出現在頭胸甲的附肢的基部和幼體的尾部,在成蝦最常出現在鰓上和頭胸甲的附肢上。患病的成蝦或幼體,遊動緩慢,耐低氧能力差早晨容易爬邊,攝食能力降低,生長發育慢,不能蛻皮,就更促進了固著類纖毛蟲的附著和增殖,結果會引起宿主的耗儘自身營養消瘦致死或易爆發其它併發症從而大批死亡。


產生纖毛蟲病的原因:

一、是池塘殘餌糞便多,水體藻類老化,底臭底髒底部缺氧,在有機質過多的水體中極易發生;

二、是斑節王活動量少,喜臥底趴沙體表掛髒易長纖毛蟲;

三、是不經常改良底質造至底質惡化;

四、是蝦體質差,不容易脫殼或脫殼不斷。

纖毛蟲的主要危害是影響對蝦的呼吸,在低溶氧的情況大批死亡。


治療方法: 1、排水20-30cm,每立方水體用硫酸鋅粉0.75g-1g每日一次,病情嚴重時連用2次, 36小時補添新鮮海水還原水位, 4天後調水、肥水。 2、茶籽餅3-5公斤每畝,結合換水效果也不錯。 3、注意鹽度調節,低鹽水更容易滋生纖毛蟲類。


預防的方法主要是改善池塘的底質環境。


(2)白斑綜合症


白斑綜合症是由白斑綜合症杆狀病毒複合體引發的一種綜合性病症。病蝦症狀反應遲鈍、空胃、不吃食、彈跳無力、漫遊池邊或水面、頭胸甲上有明顯的針眼大小不規則的白色斑點,蝦體色變紅、肝胰臟腫大糜爛,病情嚴重的幾天內暴發性死亡。發病原因一是對蝦腸道內微生物群落不穩定而遭到破壞時就極易引起對蝦感染白斑病;二是水質指標氨氮、亞硝酸鹽惡化或偏高引起白斑病;三是天氣變化、飼料質量差、纖毛蟲病等均引起白斑病暴發。


防治方法:預防工作尤為重要,首先做好養殖池前期的清淤、消毒及培水工作;其次是選擇健康不攜帶病毒的蝦苗;再者是在飼養管理上注重水質及各種理化因子的變化,保持水體的相對穩定。藥物防治,可用溴氯海因或聚維酮碘進行水體消毒。


症狀:蝦浮於水面,遊動緩慢,體色微紅。病蝦體表的甲殼上有稍帶粉紅色的白斑。白斑的大小和形狀不規則。最容易出現在對蝦的頭胸甲上,嚴重者整個頭胸甲都變白色,其次是腹部背面和兩側白斑處的甲殼表面無明顯變化,只是失去透明性。


預防方法:內服:維生素C5‰、維生素E5‰、酵母5‰、免疫多糖等,連續5-7天。


注意事項:嚴禁排灌水,嚴禁消毒刺激對蝦應激,每日投餵飼料減半。若是後期應及時安排收掉以減少損失。同時應注意隔離。該類病症病原體多為白斑病毒或是細菌引起,若經發現最好測定確定為好,從而好做決定:如是病毒性白斑應及時起獲或是處理掉從而減少損失。


(3)藍體


養殖蝦有時蝦體會呈現接近天空的顏色,而顏色的深淺依情況而不一樣,一般比較瘦小,因煮熟之蝦體不能有深紅色生成,在市場較不受歡迎,售價較低,原因有下:


1、池水水色變動頻繁,對蝦頻於調整體色以配合環境時而發生,當控制水質,使水色趨向固定時,即可恢復原來的草綠色。


2、經常在晚間換水,使蝦的脫殼週期過於頻繁,或長期在低鹽度下養殖:脫殼快,但營養性代謝及脫殼激素不足時,也會造成此現象,因此,改變換水時間,或將鹽份提高,即可有效解決此天空色。


3、可能由於飼料鮮度降低或是缺乏類葫蘿蔔素,改投新鮮飼料後即可改善體色。


治療方法:外用:定期全池潑灑2-3 g/m3磷酸氫鈣。


內服:維生素E+維生素C+酵母+紅糖,每日1餐,連續7天。


(4) 黑鰓病


黑鰓病的主要症狀是對蝦鰓絲呈土黃色或灰色,直至完全變黑,引起鰓萎縮的症狀:病蝦外觀鰓區呈一條條黑色花紋。鏡檢時可看到鰓絲局部瀰漫性壞死,輕者呈褐色,重者變為黑色,壞死的鰓絲邊皺縮。


引起黑鰓病的病原有:

一、是由細菌引起,病原有弧菌和屈撓桿菌,該類型鏡檢無寄生蟲,鰓部殘缺糜爛,類似魚類鰓霉病,常伴隨紅腿、紅體現象;

二、是由絲狀菌引起,病原為毛霉亮發菌,表現為鰓部黑色、黃色、褐色等甚至綠色,附著絲狀體,頭胸部、附肢似有棉絮狀附著物;

三、是由固著類纖毛蟲引起,病原為鍾蟲、累枝蟲、聚縮蟲等,常大量附生在甲殼類鰓和頭胸甲的附肢上,在蟲體之間還貼附一些藻類、有機碎屑和污物;

四、是由病毒引起,病原為白斑綜合症病毒和黃頭病毒。此類病死亡率高,發病症狀明顯。


防治方法:

① 嚴格消毒、徹底清塘,控制苗種質量、合理投放、積極做好防病措施、補充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定期進行水質和底質改良,用微生物製劑改善水環境,調節水質平衡;

② 細菌和真菌引起的黑鰓病、全池潑灑氯製劑或碘製劑等,同時內服抗菌素進行病原殺滅;

③ 若由固著類纖毛蟲引發的黑鰓病,則全池潑灑硫酸鋅等殺纖毛蟲的藥物,治癒率高達90%以上;

④ 若由於水質惡化、重金屬超標或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黑鰓病,則換水並使用有機酸水質改良劑和微生物製劑等改善水環境,同時增加飼料中維生素C的添加量。


(5)水質環境突變引起的疾病


暴雨後的處理措施在雨季暴雨後由於淡海水分層,易使養蝦池藻類下沉死亡,由此產一系列問題,如缺氧, pH值下降,氨氮增高,水體發灰發白,原生動物或細菌大量繁殖等。蝦體出現大批量異常脫殼或爬邊漂游等現象。


治療方法:每畝先用維生素C500g+葡萄糖1000g,全池潑灑,減輕蝦體應激反應,同時通過排換新水並以含氯製劑消毒來調節水質。內服免疫增強劑及營養藥物。


六,收穫


斑節蝦養殖到3個月左右就可以捕大留小,分批上市。一般規定體長在12厘米以上,體重在20克以上才符合商品規格,價格也高;體重達不到要求,價格低,而且差價懸殊。因此,一般要求體重20克以上的蝦占70%以上,方可收成。


由於斑節蝦第一批出塘時存在大小養異,一般都用蝦籠來捕抓,以防止留塘養殖的蝦受到損傷。在水溫降到16℃以前收完。


斑節蝦耐低溫能力較差,在南海沿海冬季不適宜過冬,特別是秋冬交替溫度起伏較大季節多是病害高發時間,因此收穫時間應嚴格把握,主要依據塘蝦自身健康、蛻殼情況、底質、水質、生產安排等因素來決定。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起獲。通常是元旦節前後上市較為理想。收蝦多在夜間進行,使用電拖網或推網進行收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